人形机器人屡陷量产困境, 灵巧手成终极拦路虎, 为何偏要死磕人形
发布日期:2025-11-19 20:42    点击次数:82

特斯拉Optimus又双叒叕推迟量产了,这已经是第三次了。

前阵子消息一出,不少人以为特斯拉股价得波动一下,结果人家稳得很,市值还破了1.5万亿美元。

这包容度真挺让人意外的,毕竟从2021年AIDay上的“真人cosplay”机器人跳舞,到现在折腾快五年,量产依旧没个准信。

更有意思的是国内的小鹏机器人,去年开启预售号称全球首款家用机器人NEO,有人花200美金下定后发现,这机器人遇到搞不定的家务,还得呼叫总部人工远程操作。

网友调侃说是“机器皮影人”,但下单的琳琳倒想得开,说就当支持科技进步。

从零到一的科技产品,还真离不开这种包容,不管是用户还是投资人。

灵巧手:人形机器人的“致命短板”

人形机器人难量产,说出来你可能不信,最大的拦路虎居然是“手”,北大专门做机器人研究的林武博士直言,灵巧手的量产难度,比机器人全身量产还高。

本来想找个更通俗的比喻,后来发现真没啥能精准形容这种难,人类的手实在太“离谱”了,咱们的手有27块骨头,数十个肌肉群,神经末梢密密麻麻。

轻轻捏起米粒,稳稳扛起手提箱,摸一摸就知道杯子烫不烫,捏一捏就清楚葡萄熟没熟。

这些看似本能的动作,背后是毫秒级的实时反馈,力量、角度、力度全靠生物本能调节。

机器人要复刻这种能力,就得用机器零件一一替代,肌腱换成微型电机,关节靠减速器驱动,皮肤触觉靠传感器阵列模拟,大脑的决策靠AI算法支撑。

可问题来了,手指就那么点大空间,电机、传感器、减速器全得往里面塞,精密制造要求高到吓人。

现在主流的60多公斤人形机器人,抓取重量也就10公斤左右,跟咱们对机器人的期待差太远。

为了解决抓力问题,行业有两条路可选,一条是做“仿生肌肉”,实验室里动作挺优美,但耐用性不行,量产还早,另一条是把电机放前臂,靠传动线控制手指,力量是够了,但结构复杂维护成本高。

更头疼的是准确性和持久性,人类拿杯子不用想,机器人得先识别物体,再算位置,接着判断用几根手指、多大力度,碰到杯子后还得实时微调。

林武博士说,他们实验室的机器人有时会为了找最佳抓取路径,在屋里瞎转悠,抓碎草莓、摔碎杯子都是常事。

而且灵巧手寿命还短,特斯拉Optimus的灵巧手就因为散热和零件损耗,用不了两个月就得换。

放弃人形就能赚钱为何偏要硬刚?

其实机器人早就融入生活了,酒店里送水送牙刷的机器人,商场里的清洁机器人,京东亚马逊仓库里穿梭的物流机器人,这些家伙都已经跑通商业化了。

中国去年酒店服务机器人就卖了快50万台,清洁机器人全球市场规模也不小,它们干活专注,不用休息,还不会抱怨。

这些非人形机器人的成功,恰恰是因为它们放弃了模仿人类,清洁机器人不用像人一样弯腰,就能把地板扫干净;物流机器人不用走路,靠轮子就能高效运货。

它们只解决单一问题,场景可控,自然容易实现商业化,那为啥行业非要死磕难搞的人形机器人?何小鹏原来也是“四足机器人派”,后来发现根本行不通。

四足机器人没地方装手,他试过在机器人鼻子、屁股上装手,效果别提多诡异了,而且中国家庭大多面积不大,四足机器人转弯特别费劲,很容易撞坏家具。

核心原因就一个:咱们的世界是为人设计的,门把手的高度、货架的间距、楼梯的跨度、工具的手柄大小,全是按人手握距、手臂长度来的。

人形机器人追求的不是“像人”,而是“通用性”,能无缝融入各种场景。

更关键的是劳动力缺口问题,现在不少年轻人不愿做护工、清洁、仓库搬运这些工作,未来几年劳动力短缺会更明显。

人形机器人要替代的不是某一个场景的工作,而是要填补这些缺口。

一个通用的人形机器人,既能做家务,又能去工厂干活,还能照顾老人,这才是行业执着的根本。

特斯拉Optimus量产三次推迟,除了手的难题,供应链不成熟也是大问题,汽车行业有成熟的供应商体系,零件标准化,人形机器人却没有。

每家企业的机器人长得都不一样,关节布局、传感器位置全不统一,没有共用件,成本降不下来,规模化生产根本无从谈起。

加上特斯拉机器人项目负责人离职,团队重组,研发方向调整,量产自然一再推迟。

小鹏机器人被质疑“人工远程操作”,特斯拉被嘲“真人cosplay”,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之路满是坎坷。

但换个角度想,任何从零到一的科技突破,都得经历这样的阶段,用户的包容、投资人的耐心,都是推动行业前进的动力。

现在的技术瓶颈,比如灵巧手的力量、准确性、持久性,还有不成熟的供应链,迟早会被突破。

当有一天,人形机器人能灵活地做家务、高效地工作,我们或许会明白,当年那些看似“愚蠢”的执着,都是值得的。

毕竟,科技进步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,正是这些“死磕”,才让未来变得更值得期待。